助力学生成才

华盛顿大学语言文化:我的西雅图之旅

浏览数:20


本次项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语言的学习,一个是文化的体验。语言的学习主要是华盛顿大学提供的语言课程。每周需要完成15个小时的学时。我的授课老师叫Peter,在华盛顿大学任教十余年,是一位非常认真且风趣幽默的老师。在他的课堂上,你可以看到同学们热烈的用英文讨论着某个话题,由于同班同学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因此英语反而成为我们唯一的交流途径。用英语聊天多少有些磕磕绊绊、词不达意,甚至需要借助手机才能让对方清楚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但是这样的过程中,所有人都在开口说英语,所有人都在听和说这门语言,不仅课堂氛围很好,而且学习效果也很显著。而老师也会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提醒我们一些语法错误,并且告诉我们如何区别口头英语和书面英语。Peter擅长调动课堂气氛,班上的亚洲同学可能相对而言更内敛羞涩,同时也不太适应小班教学的方式,但作为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他能够兼顾到这些差异,时不时创造机会给这部分同学更多的发言机会。丰富的课堂形式让人总是兴致盎然。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周的第一节课,为了帮助我们熟悉校园同时能有更多的机会与人交流,Peter会布置课间任务,要求我们去到校园某处进行观察并采访,将信息采集后带回班级与同学们分享。之后Peter也会在课堂上放一些美剧片段,播放后让大家进行讨论、复述故事情节,在大家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再进行播放,进行细化的词汇、语法的学习。这样由浅入深的学习确实让我受益良多。


除了课堂的语言学习,还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给我带来了很一样的感受。在美国,我与寄宿家庭共同居住。我的寄宿家庭是原生的美国家庭,待人接物都有着非常美式的热情奔放。在与寄宿家庭相处过程中,不论是帮助准备晚餐、还是一起出门采购,住家都会用纯正的美式英语、带着夸张的语调主动与我们交流,帮助我们从最开始的羞涩拘谨到最后能自然的交流。这样日常生活的用语在这三周中,在我的寄宿家庭的帮助下,确实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文化的体验集中在没有课的下午,华盛顿大学方面会带领大家去到西雅图当地具有显著文化特质的地点,老师也会提前安排好小作业,让我们在游览过程中也能够主动与当地人进行对话,而不是走马观花的走过场。同时,在带队老师的陪同下,我们能够接触到更多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更深入地去理解这座城市。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派克市场的口香糖墙。大家把嚼过的口香糖粘在墙上,空气中都弥漫着口香糖的甜腻味,这是一件很奇怪甚至有些恶心的事情,但是这就是美国人喜欢的表现他们思想的一种方式,有一点离经叛道的味道,甚至让人难以接受、难以理解,但这也确实是美国文化的突出体现之一。


短短三周的时间,给我带来的收获却是满满当当的。这些收获不仅仅局限在语言能力的提升上,更重要的是我深刻认识到,在世界各国相互融合、相互尊重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文化上的兼容性是必备的品质之一。

   

中国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飞速发展后,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其国民,尤其是我们这一代生于和平、长于发展、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必然需要有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汲取他国文化的优势与长处,推动发展本国文化成为更完善、更先进的文明。而这份体悟,通过课堂、书本、网络都无法真真正正的理解到位,只有切实的走进其他国家,亲自去感受,才能够明白个中差异。举例来说,在国内的学生都知道,美国人更加直接奔放,他们似乎并不明白含蓄为何物,也并不理解中国人为何要含蓄。但若不亲身去体验,其实这句话也仅仅是纸上谈兵。我的寄宿家庭给我讲述了一个故事,他们之前有一个亚洲学生,寄宿了一个月,然后直到最后一周才告诉他们前三周完全没吃饱,由于不好意思开口就一直挨着。然而这让我的住家非常困惑,因为在他们看来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指出,他们会很乐于接受,但是如果不说,在他们看来就是没有问题,他们不会知道。这与国人的待人接物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国人在对待客人时,通常都是非常客套的,汉语中也有许多客套话、场面话。这些话在汉语体系中没有问题,但若是在英语体系中,只会让人觉得虚伪而啰嗦。

   

中美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除了国民的生活以外,还体现在很多其他方面,比如政治、经济、社会形态等,我想这三周的时间只是让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并不足以让我完全了解或者完全体会到。但三周的初步认识,也已经让我受益良多了。




联系我们


成老师(13240031203,微信同步)

张老师(18601340262,微信同步)

邮箱:info@ruieredu.org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路150号院东方华瑞A座1406

更多项目信息请关注锐尔教育公众号

12.jpg